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WHO命名为2019-nCoV)感染引起的肺炎,潜伏期1~14 天,多为3~7 天,传染性强,潜伏期和恢复期也可有传染性,主要症状发热、干咳、乏力、呼吸困难。所有跟确诊或疑似感染病人可能有接触的人(包括医护人员)都应该有14天的健康观察期。观察期从和病人接触的最后一天算起。一旦出现任何症状,特别是发热、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呼吸短促或腹泻,马上就医,及时排查。
哪些人容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
人群普遍易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在免疫功能低下和免疫功能正常人群均可发生,与接触病毒的量有一定关系。对于免疫功能较差的人群,例如老年人、孕产妇或存在肝肾功能异常,有慢性病人群,感染后病情更重。
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主要传播方式是经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包括手污染导致的自我接种)以及不同大小的呼吸道气溶胶近距离传播。目前近距离飞沫传播是主要途径;人传人的特征十分明显,且存在一定范围的社区传播。
什么是飞沫传播?
飞沫:一般认为直径>5um的含水颗粒,飞沫可以通过一定的距离(一般为1米)进入易感的粘膜表面。
飞沫的产生:
(1)咳嗽、打喷嚏或说话
(2)实施呼吸道侵入性操作,如:吸痰或气管插管、翻身、拍背等刺激咳嗽的过程中和心肺复苏等。
什么是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病原体通过粘膜或皮肤的直接接触传播
(1)血液或带血体液经粘膜或破损的皮肤进入人体
(2)直接接触含某种病原体的分泌物引起传播
什么是密切接触者?
指14天内曾与病毒的确诊或高度疑似病例有过共同生活或工作的人。
包括办公室的同事,同一教室、宿舍的同事、同学,同机的乘客等。以及其它形式的直接接触者包括病毒感染病人的陪护、乘出租车、乘电梯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个人如何防护?
(1) 戴口罩。教职员工生外出前往公共场所(包括教室、会议室、办公室、健身房、食堂、图书馆等)、就医(除发热门诊)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正确佩戴口罩:口罩颜色深的是正面,正面应该朝外,而且医用口罩上还有鼻夹金属条;正对脸部的应该是医用口罩的反面,也就是颜色比较浅的一面,除此之外,要注意带有金属条的部分应该在口罩的上方,不要戴反了;分清楚口罩的正面、反面、上端、下端后,先将手洗干净,确定口罩是否正确之后,将两端的绳子挂在耳朵上;最后一步,也是前面提到过的金属条问题,将口罩佩戴完毕后,需要用双手压紧鼻梁两侧的金属条,使口罩上端紧贴鼻梁,然后向下拉伸口罩,使口罩不留有褶皱,最好覆盖住鼻子和嘴巴
(2) 勤洗手。教职员工生外出归来、饭前便后、咳嗽、打喷嚏时用手捂口鼻后、接触污物后等,都应及时用流动水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用一次性纸巾或干净毛巾擦手。正确洗手七步法:内、外、夹、弓、大、立、腕。第一步(内):双手手心相互搓洗;第二步(外):手心对手背,左右交叉搓洗;第三步(夹):手心相对十指交叉搓洗;第四步(弓):手指并拢,弯曲各手指关节,双手相扣进行搓擦;第五步(大):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第六步(立):一手指尖在另一掌心旋转搓擦,交换进行;第七步(腕):一手握另一只手腕部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3) 勤消毒、勤通风。使用卫生(疾控)部门认可有效的消毒剂进行合理的消毒。
(4) 避免人群聚集。教职员工生应尽量避免外出校外活动;避免去人流密集的场所;避免到封闭、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和人多聚集的地方。
(5) 生活规律。教职员工生应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不暴饮暴食,不吸烟,少喝酒,不酗酒。劳逸结合,不熬夜,生活有规律。适当锻炼,保持休息与运动平衡。
(6) 快递尽量选择无接触配送,如必须与快递员接触,应佩戴好口罩,取件途中避免人员聚集及面对面。去除快递的外部包装后应该立即洗手,然后再去拿里面的包装。对快递的内部物品包装要用消毒湿巾、酒精棉等擦拭消毒,打开物品内部包装袋时也要注意手卫生;所有包装应按照生活垃圾分类要求妥善处理。
(7) 去疾病流行地区必须报告,批准后方可执行,接触确诊者或密切接触者必须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