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中国史学科简介
发布时间: 2022-03-17 15:09   打印内容

中国史学科简介

威尼斯wnsr888中国史学科2009年获批校级重点学科,2012年获批为贵州省重点支持学科,2015年获批贵州省重点学科。2018年获批威尼斯wnsr888校级一流特色优势学科。

截止2021年,中国史有学科成员40人,其中博士16人,博士比为39%,教授9人,副教授17人,高职比为65%,年龄在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人数为31人,中青年教师占比为77.5%。新引进和培养杨永福、张志远、咸成海、袁志鹏、李士祥等5名博士,培养了彭恩、马菲菲、韦薇等在读博士。党会先、郗玉松、陈旭、刘赟4人晋升教授,马菲菲1人晋升副教授。学科团队的年龄结构合理,队伍建设取得较好成效。

仅2018年以来立项的各类项目就有22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3项,地厅级项目8项,校级项目9项,合计科研经费201.45(含博士基金)万元,横向课题3项,科研经费总数达到488.6万元;共发表学术论文120篇,含CSSCI及扩展版12篇,共出版各类专著和教材9部。

学科带头人陈季君教授为全国社科普及专家,全国社科工作先进个人,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贵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土司文化专业委员会执行主席,贵州省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在《中国史研究》《光明日报》史学理论版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

本院中国史学科分为四个研究方向,长征史与红色文化研究方向带头人杨永福教授,长期从事中国边疆史、民族史研究,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特别项目、重大招标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多项。出版学术著作5部,参编5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国家认同与民族凝聚研究方向郗玉松博士,长期从事中国少数民族史研究,专注于土司制度、土司文化、改土归流等领域的学术研究,先后在《中国史研究》等专业期刊发表文章30余篇。出版专著两部,现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贵州省哲社重点项目等多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往史研究刘名望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印苏(俄)关系史、中印关系、南亚国际问题。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5篇,其中CSSCI检索2篇,2篇论文被中国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一项结项:优秀,一项良好),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项目各1项。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方向禹玉环教授,参与国家课题1项,主持贵州省教育厅课题2项,出版专著1部《遵义市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问题研究》,发表红色文化相关论文30多篇。

中国史学科共建有多个省部级研究中心,包括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红色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土司文化研究中心、中国仡佬族研究中心、黔北文化研究中心、贵州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等。中国史学科特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王震中先生、李世愉研究员等多名专家为我院客座教授。

中国史学科先后主办2015年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16年中国古代民族融合与国家认同高层论坛、2017年台湾历史与两岸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2018年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21年科举制度与科举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国际、国内大型会议,在学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中国史学科结合地方历史文化,积极开展遵义历史和民族文化研究。结合地方社会发展,开展政策咨询服务。2015年,为海龙屯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学术支撑;2019年,为玛瑙山成功申报第八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提供了学术支撑。

 

电话:0851-28929529 E-Mail:zynclishixi@sina.com Copyright©2009-2010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sogou